前不久,该公司宣布在东莞投资120亿人民币,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项目。
7月17日,全球首座屋顶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皇明线性菲涅尔式中高温热发电站在德州中国太阳谷开工兴建。线性菲涅尔式中高温热发电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一种,是利用线性菲涅尔反射聚光集热器,将太阳能收集,产生高温高压蒸汽从而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该电站装机容量为 2.5MW ,建成后年发电量约 525 万度,约可供3600 个家庭的全年用电。相对传统火力电站,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 2100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234 吨、二氧化硫163吨、氮氧化物79吨、粉尘颗粒1428吨。该发电站由皇明集团独家研发,是亚洲最大的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皇明对线性菲涅尔式中高温热发电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昨天下午,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署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上海实业集团董事长滕一龙分别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副市长艾宝俊出席签约仪式。该公司总工程师薛建科介绍,光伏发电全部是直流电,要想并入电网必须先转换成交流电,光伏并网逆变器就相当于是转换器。
该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专家联合攻关,所研制的250KW三相380V大型光伏并网逆变器不仅电力损耗少,更重要的是关键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为光伏发电上网扫清了障碍。该转换过程存在多项难题,包括如何确保电力损耗较少等等国内知名系统集成商中环光伏给出的数据是今年大约有1.5GW——除去600兆瓦的金太阳工程,也是这次招标的3倍。言下之意,在海外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能源局的此次行动需要光伏企业大力捧场,若招标不顺,能源局将承担极大的舆论压力,这会直接关系到其继续推动国内市场启动的现实动力。
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自去年敦煌招标后,短短一年中,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已经难以统计在建和建成了多少个光伏电站——这些电站并非国家特许权招标项目,而是与地方政府合谋的产物,其自然难以得到并网发电的保障;且即便并网发电后,也难以迅速拿到地方政府允诺的上网电价,导致至今未能获得任何投资回报。一家在西部已建成并网光伏电站的企业人士透露,能否让已经并网的光伏电站拿到上网电价,最终成为考验企业是否能够拿下地方政府和部委的能力,而这并非一产业健康发展的路径。
这就不难理解支持国家背后的复杂心情了。令参会的企业代表意想不到的是,能源局在会上暗示,如果本次280兆瓦招标效果良好,明年将再拿出500兆瓦的项目,而到2015年,计划光伏发电装机将在此基础上翻10倍(500万千瓦),到2020则达到40倍(2000万千瓦)。代表人物如厦门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林伯强,他认为,中国光伏政策真正成功的标志,是让民营资本能够自由的参与,而特许权招标制度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对于这些黑户口光伏电站。
当然,光伏企业们也并非那么短视,毕竟,要在这个全球最具诱惑力的新兴市场启动时分一杯羹,还得当好学生。但一年后全球光伏市场的复苏速度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当然也包括能源局在内。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太阳能发电市场,这里诞生了至少4家全球TOP10光伏企业,但后者宁愿在国际市场冲锋陷阵,也不愿在自家门口做太多流连——原因在于,自从去年敦煌特许权招标一役之后,中国光伏企业领导人对中国政府何时启动国内市场愈发悲观,他们不断感叹政策环境越来越差。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导致政策的制定总是比市场变化慢半拍。
王斯成指出,政府希望通过这次招标摸清西部地区的上网电价。国家能源局非常慷慨地宣布了中国第二批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启动,相比一年前敦煌10兆瓦的小心谨慎,这次招标达到280兆瓦,13个项目遍及西部6省市,这让很多业内人士大呼进步很大。
《环球企业家》获悉,在招标消息公布前的6月11日,12家国内主要光伏企业的代表被召集到国家能源局附近的唐拉雅秀酒店召开闭门会议。规则改变280兆瓦招标还在悄然改变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光伏市场的游戏规则,而这对民企带来的利好,将更为深远。
只是决策者没有想到,短短6个月,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迅速反转(详情参见《光伏复燃》一文),光伏企业对国内市场的热情却随之迅速冷却。短短一年间,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最大推动者由心情迫切的光伏企业,突然变成了他们过去的努力游说对象——国家能源局。随着特许权招标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去年的10兆瓦,到今年280兆瓦,和明年计划的500兆瓦),国家特许权招标和地方政府招标这两条线最终将回归到国家特许权招标的正轨上来——这对光伏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国家已拿出足够多的项目,企业便不用再私自做计划外电站了,我们压力也小了很多,不用再整天担心我们跟某个地方政府关系不够好了。而本次招标规定的两年建设期,实际上就是能源局特意给饱和的光伏企业产能留下的腾挪余地。至于这个摸索何时完成,王斯成半开玩笑的说,如果十二五之内能够打通国内光伏政策的命脉,就应该谢天谢地了。角色转换作为中国光伏发电的第一次尝试,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招标的空前火爆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彼时,中国光伏企业正在遭受金融危机以来最为寂寞难忍的时光,国内市场适时启动被视为救命稻草,加上仅仅只有10兆瓦1个项目的稀缺性,一场殊死争夺在所难免。
上述光伏企业人士坦言。这一戏剧性翻转,暗示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商业逻辑和游戏规则都已今非昔比。
7月8日,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在海南告诉《环球企业家》;新奥光伏总经理周德岭也对本刊透露要积极参与政府的招标;在此之前,赛维LDK新闻发言人姚峰表示要尽力支持政府的决策……表面看来,这样的回应很平常,但只要回想下1年前敦煌招标时的情景——数十家光伏企业的群雄逐鹿,争论、批评甚至谩骂伴随整个招标——就会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市场并非有利可图的买卖。
对于聪明且理性的民企来说,过多的抱怨特许权招标制度也无济于事,如何在中国现有产业环境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才是明智之举。来听听光伏企业的看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光伏专家王斯成向《环球企业家》回忆,本次特许权招标实际上已经酝酿半年之久,年初发改委要求西部8省区上报光伏项目就是为此预热。他透露,现在国外的订单基本都已经排满,公司一方面要临时挤出产能供给国内,且项目进行还特别漫长;另一方面针对国内市场的产品价格还远低于国外。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光伏电站的开发商角色注定更适合国有资本,而电池产品设备的供应商则更适合民营企业。这颇为吊诡的一幕已并非初次发生。
但6月22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国投电力总经理王维东曾对本刊指出,上游的光伏电站投资大,风险小,收益慢,天然适合追求稳健的国企;而下游的电池制造投资小,市场变化快,天然适合市场嗅觉敏锐的民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能源局强调这只是最低预期——在这样诱人的前景下,即便眼下的280兆瓦不是太挣钱的买卖,光伏企业也再难以冷漠对待。从长远发展来看,此次招标也具有关键的探索价值。
能源局当然看到了这一点,一位参与了上述动员会的光伏企业人士认为,这也是能源局要召开动员大会的原因。这次要特别响应国家政策。
当然,光伏企业们希望这个数字最好至少是1-2GW才有点意思。当然,尽管本次280兆瓦特许权招标在客观上已取得进步,但也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批评者认为风能招标重国企、轻民企的一幕仍会在光伏招标上大行其道。在短期内缺乏商业利益吸引的情况下,本次招标规模达280兆瓦的积极信号,正在暗示有朝一日更大规模的市场开放。此次众口一词的支持国家更像是一个政治表态。
但280兆瓦招标多少开始改变这一混乱局势。国内一家著名光伏企业的国际销售经理的心理或许是最典型的反应。
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向光伏企业提前透露招标情况,并号召企业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要考虑到国内项目的意义但280兆瓦招标多少开始改变这一混乱局势。
王斯成指出,政府希望通过这次招标摸清西部地区的上网电价。而本次招标规定的两年建设期,实际上就是能源局特意给饱和的光伏企业产能留下的腾挪余地。